白點纖毛蟲 :

病原體亦為纖毛蟲。可分成淡水性白點蟲及海水性白點蟲,分別侵害淡水魚及海水魚,二者在形態及生活史上相似,不過海水性白點蟲病原性較淡水性白點蟲為強,經常造成海水魚類大量死亡,是海水魚類重要疾病之一。寄生期之蟲體為卵圓形,體表有短纖毛,大核呈馬蹄狀;;小核呈圓形。寄生部位主要在皮膚、鰓、鰭等部位。當大量寄生時因蟲體鑽入皮膚下而形成小白點。本蟲因可造成鰓部表皮細胞異常增生而肥厚,甚或壞死,所以會導致呼吸困難以及無法調節滲透壓而死亡.

白點蟲病(淡水種白點蟲、海水種白點蟲):

一、病徵

1.白點蟲主要寄生於魚類的口腔、皮膚及鰓部等。

2.寄生於鰓部,會引起鰓部大量分泌粘液,重症魚打開鰓蓋時即可看到白色或透明的粘液覆蓋整個鰓部,並且佈滿無數大小約在1mm以下的小白點,小白點即為游動白點蟲或白點蟲囊胞。寄生於鰓部之白點蟲,蟲體在感染初期都呈現游動狀態,隨著寄生時間的增長及蟲體的刺激,鰓絲上皮細胞大量增生並包圍白點蟲,形成白色囊胞,囊胞內會有一個至數個白點蟲,鰓部遭受白點蟲的寄生以後,會造成廣泛性的鰓絲潰爛。

3.侵襲口腔及皮膚,初期蟲體也呈現游動狀態,然後逐漸侵入皮下組織造成囊胞,所以罹病魚的外觀上出現無數的小白點,小白點也包括游動白點蟲或白點蟲囊胞。寄生部位會發生黏液大量分泌及組織壞死等現象。

4.寄生於鰭部,會造成鰭部柔軟組織崩壞,寄生於眼球表面則造成眼窩組織病變及眼球白濁。

5.罹病魚呈現衰弱症狀,魚體攝餌情形減弱,並且由於鰓部遭受侵襲後大量的粘液覆蓋在鰓部,容易造成嚴重的呼吸障礙,水中即使有足夠的溶氧,也無法有效地利用而出現浮頭症狀,在溶氧不足的清晨或傍晚、氣候悶熱或氣溫水溫升高時,會發生嚴重的缺氧症狀如浮頭及聚集在進水口的現象。當鰓絲併發二次細菌感染時,會造成廣泛性潰爛,甚至會造成大量死亡。

二、病因

1.淡水種白點蟲主要寄生於淡水魚類,而海水種白點蟲則常見於海水及半淡鹹水魚塭。

2.淡水種白點蟲(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liis)係屬原生動物門、纖毛蟲綱。成蟲外表形態為卵圓形,直徑約為0.5~0.8mm,在顯微鏡下觀察,很容易看到一個透明(或略呈淡黃色)的馬蹄形大核。淡水種白點蟲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攝氏13~20℃左右,所以主要感染季節係在低溫時期,本省12~4月間為此病的流行期。

3.海水種白點蟲(Cryptocaryon irritans),蟲體呈卵圓形或橢圓形,為海水養殖魚類及半淡鹹水養殖魚類的重要寄生蟲,本省環境下全年都會發生。

三、處理對策

1.直到目前為止,尚無有效的白點蟲病防治法,但可依下述條件來處理。

2.防治淡水白點蟲的關鍵:在低溫季節的養殖管理須要十分注意,如發現養殖魚活力減退,攝餌不良及體軀上發生白點時,須要將異狀魚撈上檢查,觀察是否發生白點蟲寄生,病害須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以免造成重大損失。

3.白點蟲病須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在白點蟲尚在表面游動,未侵入皮膚皮下組織前,及鰓絲上皮細胞尚未包圍白點蟲形成囊胞以前,可以用30ppm福馬林藥浴來控制白點蟲之增殖,但此濃度之藥劑無法完全根除白點蟲,所以需要5~7天施藥一次連續3~4次可得較好效果。亦可施放0.7ppm硫酸銅藥浴,或福馬林及硫酸銅併用,均可得到良好效果。

4.投放藥劑驅除白點蟲後,尚須施用0.2ppm優碘或1ppm四級胺類(如 hyamine、BKC)等藥劑藥浴,以免受傷部位遭受二次性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。

5.罹病池藥物處理後,待養殖魚穩定時迅速清池及換池,並將罹病池施以有效消毒(如漂白水消毒及曝晒),才能有效地根除此項病害。

6.由於淡水白點蟲對於高溫的忍受性較弱,可以提高水溫至攝氏26~30℃、持續4~10日即可迫使淡水白點蟲脫離宿主,這種方法為比較安全的方法,脫離魚體的淡水白點蟲須要清除,即徹底消毒養殖池壁及池底,並行更換清潔的水質。

7.防止罹病魚混入,以杜絕病原入侵。

8.在越冬前清池必須十分徹底,徹底清除池底堆積的有機物及撲滅病原,且在低溫時期飼養管理上也須要十分慎重,避免產生大量殘餌,如大量有機物蓄積在池底,將可能造成寄生蟲大量繁殖的豐富營養條件。

9.如果未能早期發現,致使白點蟲侵入皮下組織及被鰓部上皮細胞包圍,可以嘗試第3項處理法,並且將第一次及第二次處理時間縮短為3~5天,其他方式如同第3項,但須注意藥物傷害及水質惡變等問題。

10.海水白點蟲的防治法與淡水白點蟲的防治法一樣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ttafengan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